DRG/DIP下的低码高编:危害很大却屡禁不止
2023年,发表在国内期刊《中国病案》的一项研究中,北大医学部和中日友好医院的研究人员从217家医疗机构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5月31日的所有出院病例中,随机抽取4万余份病历进行分析。结果发现,3075份病案被专家判定为“低码高编”,其中53.1%的高编码,由于主要诊断编码填写不规范导致。“很难区分医生是客观填高了,还是主观填高了。”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表示,“低码高编”行为背后的原因很复杂,也可能是DRG模式下定价过低,或医院对医生的DRG考核过于严格,医生不得已而为之。有时,由于病案记录不全,或医生对编码规则不熟悉,也会出现低编现象。
01
DRG/DIP 支付限制下的“低码高编”
在分组过程中“低码高编”,即将诊断中入组权重更高的疾病诊断作为主要诊断,是一个能直接增加收入的“捷径”。
大量调研表明,DRG/DIP 支付限制下,临床医生与编码员有足够的动机以及能力进行“低码高编”,而且具有很高的隐匿性,不易被监管部门发现。
由于诊疗行为需要医方和患方进行核对,且患方多数情况下只关心疾病的诊治,并不懂不同诊断之间的区别。诊察结束后,病历是唯一的证据,任何部门都很难确认治疗过程。
医保部门的事后审核,如病历抽检,考核检查均次费用、药占比、平均住院日、大型检查阴性率等数据能发挥一定作用,但由于医疗行为的高度专业性、疾病的变异性和服务结果不确定性等,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保险机构很难对医方的行为动机做出准确判断。
主要诊断低码高编是判定高套中出现频次最高的违规行为,主要表现为:通过更改主要诊断的编码,使病例进入分值更高的分组。低码高编的两个疾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实际发生的疾病DIP权重分值较低,高编后上传的主要诊断DIP分值较高。例如,将腔隙性脑梗死高编成未特指脑梗死,前者分值587,后者分值723;将支原体性肺炎高编成重症肺炎,前者分值451,后者分值709。
造成该类违规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临床诊断和分类学诊断存在差异,医师不知道分类学诊断正确书写格式和要求,造成低码高编;有的是故意为之,即目的性很强地使病例进入分值更高的分组;有的是限于基层的诊疗条件和一贯的病案书写习惯,即病案书写一直都是错误的,但基层医务工作者并不知道;还有的是医疗机构无专业编码员或编码员水平有限,造成错编。
一般情况下,监管部门要想识别“低码高编”行为,首先得由临床专家根据原始病历给出正确信息,而后由编码专家给出正确编码,再由DRG分组器重新分组给出正确的权重,与原始权重对比后,判断权重是否增加。
整个监管过程的成本很高,将耗费大量人、财、物。数据显示,美国联邦与州政府每年花费2.59亿美元以识别二级政府补助保险出院病例存在的欺诈行为。
这种信息不对称和高监管成本,也进一步助长了医方的低码高编行为。
02
“低码高编”的危害
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导致患者进入与实际病情不匹配的临床路径,接受的治疗与护理方案与实际病情需求不一致,从而导致患者接受过度诊断和检查,延长患者住院时间。
03
“低码高编”要如何进行监管?
随着DRG向全国铺开,“低码高编”行为的危害不容小觑。如何应对?是医保监管部门及医疗机构当下亟待解决的难题。
实际上,目前实施DRG的国家普遍都是以人工审核为基础,结合机器学习、内置软件等智能信息化方式对其进行审查,以确保DRG支付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
在监管的过程中,除了政府直接监管,还需引入行业协会、会计事务所、商业保险公司等第三方机构参与。
目前在实施DRG付费的国家中,均出现了大批防范和处理低码高编行为的非政府组织,其主要职能便是定期向公众科普,在接受诊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过度收费现象和低码高编行为。
最后,医疗机构与医务人员应清晰认识到"低码高编"行为的危害以及监管部门打击的决心与力度,规范自身行为。
奇璞智——高质量知识付费内容在线AI创作共享平台!
奇璞智致力于打造一个开放、共享、学习的高质量知识付费内容在线AI创作分享平台,让医保卫健领域的专业知识得以轻松访问和充分传播。我们希望通过聚集优质知识付费内容,围绕医疗从业者日常工作、家庭教育、生活娱乐等方面提供多元化的交流分享服务,帮助他们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和知识储备。奇璞智“创作者中心”允许知识创作者上传原创文档等虚拟知识产品,在享受平台充分的流量曝光和推广权益同时,也为知识创作者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实现收益的机会,实现知识的最大化利用和价值转化。平台将逐步接入GPT大模型技术,基于海量的知识库资源,提供生成式问答、智能推荐、内容创作等功能,为用户提供更多AI智能化服务,让每个人都成为知识的创作者!
本文2024-10-16 15:46:32发表“干货技巧 ”栏目。
本文链接:https://kms.qipuai.com/article/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