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P点值贬值“十大”原因剖析
医保DIP点值“贬值”是导致医保亏损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着重分析“DIP点值”贬值的原因,总结起来有十个方面。
原因一:区域DIP总分值增加较快
DIP实行区域总额预算管理,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并综合考虑各类支出风险的情况下,统筹考虑物价水平、参保人医疗消费行为、总额增长率等因素,合理确定医保总额预算指标。不再细化明确各医疗机构的总额控制指标,而是把项目、病种、床日等付费单元转换为一定分值,年底根据各医疗机构所提供服务的总分值以及地区医保基金支出预算指标,得出每个分值的实际价值,按照各医疗机构实际点值付费。
在DIP区域预算总额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区域实际DIP总分值增加较快,大于原来区域预算的DIP总分值,在区域医保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就会引发点值贬值缩水现象。
原因二:区域医保基金外转速度较快
区域医保基金有限性决定,区域医疗服务能力不足,或服务意识不强,导致外转速度较快,外转患者的医疗费用相对于区域内的医疗费用来说,医保部门管控力下降,就会挤占区域内医保基金预算。
外转住院患者比例虽然很少,却使用了大量的医保基金,外转住院患者越多,区域内住院医保总额预算就会相应减少,也会引发DIP点值贬值缩水现象。
原因三:区域参保人员下降
区域医保总额预算的多少,与区域内缴费人口基数紧密联系。随着人口流动,人口流出地的群众到人口输出地缴纳医保,人口流出地医保缴费基数下降,影响人口输出地医保基金总额。另外,由于医保缴费基数逐年上涨,低收入群体缴费意愿下降导致缴费人员减少,也影响到区域医保基金总额。如果医保缴费人口基数下降,就会导致医保基金总额减少,同样也会引发DIP点值缩水。
原因四:人口老龄化加速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疾病谱发生变化,就医需求在逐步增加,医保基金的有限性与人民群众就医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虽然医保缴费基数及国家补助在逐年增加,但是,依然赶不上人口老龄化速度。
老龄化加速导致住院患者人次增加,住院患者增长的速度超过了区域医保基金增长速度,推动区域DIP总分值增加,在区域医保住院基金一定的情况下,必然引发DIP点值贬值缩水。
原因五:异地直报
随着异地直报政策的推出,许多区域内患者可以在异地住院直接报销,由于医保基金总额预算管理,异地直报患者人数增加,必然减少区域内住院医保基金金额。
原因六:医院抢分值
医院为了获得较多的DIP总分值,就会千方百计增收住院患者,患者数量是增加DIP医保收入的基数,没有保有量的患者做基数支持,就很难获得较好的DIP医保收入。各家医疗机构的激烈竞争,推动了住院率的上升,住院患者的增加,扩大了DIP总分值,受区域医保住院总额预算的制约,DIP点值贬值缩水就在所难免。
原因七:医疗服务行为改变
DIP付费是基于预付制,是按照标化后的DIP分值结合点值付费。DIP分值重点侧重疾病的风险疑难程度,结合历史费用的标化,有手术、治疗、操作的分值就高,保守治疗的分值就低。极大的推动了各家医院内科外科化、外科微创化,医疗服务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但是面对人口老龄化现实,技术的进步就推动了DIP分值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高分值的病种占比提升,相应的区域DIP分值增加较快,在区域医保基金有限的情况下,也就导致DIP点值的贬值缩水。
原因八:病历质量升级
从前医院对病历首页质量关注度不够,主要侧重临床文书要求,DIP付费下病历首页成为结算的主要依据,成为了医院的“数据资产”。由于,DIP付费,是基于历史前3年的病历首页数据测算,开始付费后,医院的重视程度极大提高,诊断、编码质量大幅度提高,还有,一些高编、高套等现象,导致区域内DIP分值增加过快,在区域医保基金有限的情况下,也是导致DIP点值的贬值缩水的一个主要原因。
原因九:医院达标上等
DIP支付方式改革,突出病种、分值和系数三个核心要素,由于机构系数大部分基于医院级别设计,由于医院达标上等,医院机构系数提升,导致区域医保预算分配的基础增加,也就导致了医保DIP点值贬值缩水。
原因十:医疗供给过剩
许多地方医疗供给已经过剩,可新开医院犹如雨后春笋,特别是大医院跨区域分院建设,医院供给的过剩,促使医院之间恶性竞争更加激烈,对本来就紧张的区域医保基金来说提出了挑战,对当地医疗机构带来较大的影响和冲击。
如果区域内医院过多供给过剩,病床使用率不高,医院为生存和发展就会出现恶性竞争,“低门槛收住病人”现象,进而增加各家医院DIP总点值,在区域医保基金有限的情况下,也是导致DIP点值的贬值缩水的一个主要原因。
本文2024-07-25 20:01:59发表“医保新知 ”栏目。
本文链接:https://kms.qipuai.com/article/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