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医改往事录:操盘手好几次想收摊,后来忍住了

栏目:卫健聚焦 发布:2025-01-10 浏览:15 收藏

本文文章内容来自小问题调查队,让大家更好的了解三明医改,从患者端、医院端、医生端几个方面分析。

 

2014年,去福建三明的考察团,一波接着一波。

统计有2万人,1000多批。

就连世界银行也组织了两个调研团。

去过的人都说,做的不错,但我们学不来,理由是:不是每个地方都有一个詹积富。

最近几天,有的网友说,把三明模式说的这么好,怎么没听说过,也没推到全国呢?

也有网友说,四人一桌的麻将,全赢了,那是我输了?

 

-01-

患者高不高兴?
有一说一,三明模式,并没有解决“看病难”的问题,三明的老百姓,该挤大医院,还是要去大医院。
至于“看病贵”,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医疗费用,从现在以及未来看,都不是一个下降的趋势,唯一的区别是,增长的快,还是增长的慢了。
从这个角度看,三明的医疗费用增长,跑赢了全国大盘,对大处方、大检查,控制很有效。
老百姓的负担减轻了。
这几天,有的人在评论区说,限价之后,有一些药品,价格低了,质量也不好。
这个有点抬杠。
国家药品集中采购,把价格直接砍到脚脖子,买的肯定不是低质药,说明药质和药价,并不是完全正相关。
这个锅,如果一定要背的话,国内仿制药的一致性评价,要负责任。
我们的仿制药,无论从工业能力,还是市场,还打不赢印度,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仿制药的质量,还有差距。
一些好药买不到了。这有可能。
三明市一个地级市,市场不大,限价采购后,议价能力不强,有些制药企业就会选择绕开,或者放弃三明的市场。
别说是三明。2015年,整个福建省的用药,在全国占比也只有3.25%,也就是说,对药企来说,放弃福建,影响也不大。
还有人担心,现在是把药价降下来了,少开药、少检查。把医疗服务收入提上来了,比如挂号费,手术费等等。
但是会不会出现,吃药就可以治好的病,医生非要动刀呢?
另外,医生的诊治,尤其是西医,主要是靠仪器、设备来检查,先进的设备,特效药就是很费钱。
既要物美、又要价廉,怎么可能?
这种担心有道理。
但是,咱也别把三明想的太伟大,就是一个地级市,干了一个地级项目,很多问题,不是它这个层面解决的。
-02-

医院怎么看?

在国际上,医院的支出,六七成要给医务人员,我们的医院,大部分钱是花在药品和耗材上了。

三明模式,让医院在药品耗材上,挣不了太多,而是把医疗服务的价格给提上来了,这是以前想做,但谁也不敢,最后也干成的一件事。

三明一共分了9次,把几块钱的挂号费,慢慢提升到了几十块钱,医疗服务收入占比,不可能一次性到位,这就是一个慢慢改的过程。

没有药品差价这块收入,医院会不会很难?目前看,还不算难,因为即使有,医院也只能拿到整体差价的15%,大部分耗在流通环节了。

不靠药品、耗材创收,对有些医生影响比较大,因为回扣没了。

当然,三明的医疗质量,也没有特别明显的进步。

医疗质量提升,主要看医生。

三明这样的地级市,冬天比北京冷,夏天比重庆热,想招到高水平的医生,本身就难。

这不是钱的问题,即使把医务人员整体薪资,提到社会平均工资的3-5倍,也不一定能说服高水平的医生来三明工作。

有能耐的,在厦门、福州不香么?顶尖人才哪里都缺,不仅国内,全世界都在抢,三明这样的城市,捡个漏到是有可能。

 

-03-

医生满意么?

三明对医生实行年薪制后,工资增长,这是实打实的。

有人说,一个主任医师,一个院长,年薪也不过二三十万,和回扣比,可能也不值一提。

这也是真的,没办法了,收入提升不能一口吃成胖子。

三明医改,有的医生确实离开了,但也有不少进来的。

医生资源的流动很正常,有人就是想去有回扣的城市。

什么是不正常的呢?

如果医生流动,对整体的医疗质量、安全,产生了影响,这是问题。

从目前看,三明很正常,包括病人外转比例,也稳定在7.5%范围内。

一个新的规则,也可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

比如骨科、消化内科,在新的绩效制度下,甚至有可能下降,只能等以后调整。

也有的人说,再高的年薪,也不一定完全杜绝回扣。

这也是真的,但是回扣的问题,本来也不是三明自己的问题。一个系统性的问题,大家不能指望三明,花几年时间给出答案。

 

-04-

三明赢了么?

所有的岁月静好,背后都有买单人。

买单方式无非两种,一种是开源,一种是节流。

开源就是经济增长,公立医院,都依赖地方财力,只要三明的经济在增长,才有钱建新的医院大楼,买更好的医疗设备、去培养,或者去抢高水平医疗人才。

另外一个看人口。

三明历史上是一个重工业城市,欠账多,少子化是一个全国性的大趋势,抚养比压力很大,医保基金的压力就更大。

不管怎么样,“三明模式”让买单的医保统筹基金运行安全了,从原来亏损2个亿,到结余8000多万,已经非常了不起。

有人说,三明模式这么好,走出福建了么?

三明的经验、做法,其实早就在福建和其他地方,说“复制”也好,“借鉴”也罢。比如福建“三保合一”、安徽“两票制”。

而且,2019年,医改10周年的时候,再次明确,要在全国推广福建和三明的经验。

之所以大家感受不到,应该是三明模式的一个BUG。说白了,就是宣传不到位。尤其是对老百姓。

三明不仅不宣传,最开始的时候,甚至害怕媒体去采访,因为推行的政策,有很多,是和上面规定冲突的,只能偷偷搞。

比如三明限价采购,其实它没有招标权,想对省级药品采购来个“二次议价”,刚想行动,消息泄露,一个电话就叫停了。

利益集团也有各种绊子。

詹积富“有几次想收摊的,可是不甘心。”从这一点看,三明模式,也有运气成分。但凡詹积富有点问题,别人一举报,也搞不成。

到今天,这个BUG还在。

北京大学有过一次调研,三明自己的人都不是很了解,更别说福建和其他省了。

另外,三明本身是一个地级市,它做的这些,对长沙、武汉这样的大城市来说,不一定管用。

因为城市级别、财政实力、各地情况,都不太一样,作业会看,绝对不能去抄。

所以,很多改变,可能是从三明模式中,找到了灵感,改造后实施。到最后,你不知道这是从三明来的,还是自己的。

-05-

药企吃亏了么?

“两票制”,打击了分销商、代理商,这些企业,应该生存都是问题。

对医药配送企业来说,也有很多干不下去了。

还能留下来的配送企业,以前在结算时,可能会很头疼被拿捏,改完之后,信息透明了,回款周期短了, 反而是一件好事。·

辅助用药、部分注射剂等品种,一定会非常难受,生存可能都是问题。

对于其他药企来说,一些品质好的国产药品种,性价比高的,虽然是限价采购,但以量换价,最终核算下来,还是受益的。

国内药企,销售费用高的吓人,就是大家太卷了。在同质化上,消耗了太多资源。

创新药、原研药风险高,利润也高,难度更高,相比之下,如果关系就能搞定的话,事情反而简单了。

这是一个互相绑定的事,利益链条如果打破,最终吃亏的,其实还是患者。

参考资料:

《三明医改:政策试验与卫生治理》王春晓

《三明医改始末》南方都市报

《我所经历的三明医改》詹积富自述

《对话三明医改操盘手詹积富》每日经济新闻

《三明医改的事实真相》人民日报

《医改关键在利益分配》 李玲

 

洞察IVD,漫谈行业事,做最客观的自媒体人。

分享:
上一篇:三明医改:医保撬动“三医联动”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在线客服
己有书馆